家庭生活主页

目录

 

家庭生活 -

 

亲子关系

  作为社会的一份子,夫妻两人在增加家庭成员的决定中,其实亦很难脱离社会的期待与价值观,从生的决定到养的过程,依然处处可见性别不平等的刻痕。

一、 生育

  传统观念总将没有生养子女的婚姻视为不圆满,因此,婚后数年间,夫妻就会面临生育的压力,再加上重男轻女观念的影响,还必须生出男嗣来传宗接代,才算完成任务。九○年代的今天,比起过去阿妈的时代,女儿们的命运当然改善了许多,但重男轻女观念的余毒却仍残存。关于这一点,可以从近几年来台湾男女婴儿出生比率的变化明白得知。从1990年至1992年的三年间,出生男女婴性别比例高达110.22,到了三至五胎更高达129.5。这样的差距据合理推测应是利用早期产检鉴定胎儿性别后实行人工流产的结果。必须/最好要生出男孩的观念,不仅使得妇女在怀胎生产的过程中担负过多不必要的压力,且让生育机能有障碍的妇女必须求助各种医疗方式求子,致使生产之於妇女而言,只沦为满足夫家传宗接代的工具性角色。而假设此家庭中已有其他子女,这样活生生地、纯以胎儿性别来决定它是否有权出生的做法无疑是两性平等教育最坏的示范。

二、养育

  孩子出生之后,就开始细致长久的养育教导过程。尽管许多研究已显示,人的个别差异远高於性别差异,但直到今天,许多人还是习惯以先天生理因素来解释/决定性别差异,而完全漠视了后天教养,也就是性别文化的影响力。如果我们在体认人与人之间存在的先天上的各种复杂的组合与差异之余,也不要忽视后天种种的教养方式其形塑力量的庞大深远,恐怕才能明白性别文化对个人以及两性互动的影响力,并探寻可能的改变之道。

  传统性别文化建立在两个基础点上:-

  一是刻板的性别印象;二是优劣尊卑的价值差异。

  从出生的那一刻起,父母即开始以性别二分的方式对待/教养男女孩,它具体而微地表现在生活中的每一个细节,从颜色的使用、模样的打扮、玩具的选择、食量的设定、哄玩的方式等等,不一而足。藉由这样区隔二分的教养方式,父母们期待养出「像男孩子的儿子」和「像女孩子的女儿」,一点一滴把儿子和女儿调教成完全不同的两种人。

  随著孩子的成长,区隔的程度愈来愈明显,譬如男孩开始玩电动游戏,学习竞争的本事;女儿则玩洋娃娃,帮忙做家事,学习扮演妻子/妈妈的角色;男孩个性中的好动与攻击性被纵容,女儿则因为乖巧听话而受到夸赞。在这种教养方式之下,男孩只能培养出特定的男性特质,女孩也有其特定的女性特质。

  这样的僵化二分,剥夺了男女孩全面适性发展的可能。如果用颜色来做一个简单的比喻,五彩缤纷的颜色原本各有其美丽之处,端看个人之喜好以及如何搭配运用,但如果将一半的颜色限定专属於男性,另一半专属於女性,只会剥夺孩子们接触一个更为多采多姿的颜色世界的可能性。

  传统性别文化的谬误不止於刻板僵化,还加上优劣高低的价值观,譬如男孩的生命价值高於女孩,男性特质优於女性特质,男孩的人生发展也优先於女孩等等。

  这样的价值观,显现在父母与子女之间日常的种种互动,譬如父母对儿子说:「你要好好争气,成功赚大钱,将来爸爸妈妈就靠你了!」此话的意思言明儿子是这个家的正传,女儿却会在长大后,嫁给别人,成为别人家的人。又譬如,常会听到这样描述某某男孩:「他是他爸爸妈妈的宝贝独生子。」事实上,这个男孩可能有其他的姊妹。

  在教育投资上,父母倾向鼓励女儿去念职校,却愿意花较多的金钱让儿子念昂贵的私校,或出国深造。女儿的隐形不见,没有如同儿子般受到重视,逐渐影响其成长过程中对自我价值的看法,也难以培养足够的自信与自尊。

  也就是说,在这样的亲子对待之下长成的男女,男性的自我逐渐膨胀,而女性的自我却渐形压缩,在日后的互动中,男性容易跨越人我分际,要求女性满足他一切的需求,对女性予取予求,而女性也将屈从/服侍男性内化为自我要求,其成因明白可见。一代代如此繁衍复制下去,男女平等根本无法有重新建立的可能。

 

 


Copyright ?1998-2003 :: shanghai.ws
Hosted by Free Hosting Guru